近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获悉,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共受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1446项,其中涉渔项目入围18项。
其中由国家贝类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西省特种水产体系首席专家,南昌大学洪一江教授主持的《环境友好型淡水珍珠健康养殖与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名。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型淡水珍珠健康养殖与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项目简介: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世界90%以上,最盛期养殖面积120多万亩,年产3375吨,覆盖我国东中南部10多省区,从业人员上百万。虽不是国计民生的产业,但其为农民致富立下汗马功劳,也是美化人们生活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产品。过去30年来,在高额利润驱动下,资源掠夺式养殖方式导致珍珠产业上游资源枯竭和种质质量下降;中游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低档珍珠比例大;下游的深加工创新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经多个单位12年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珍珠产业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科技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特别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创新点有: 1、在产业上游方面,创新了淡水育珠蚌选育技术,突破了快速育种技术瓶颈。传统人工选育一般需经6带(每代4年)共24年,而家系选育只需要2-3代共8-12年即可成功,缩短了育种周期12-16年;新增1个养殖新品种池蝶蚌;成功培育了珠蚌不同壳色新品系,解决了我国淡水育珠蚌品种单一(主要是三角帆蚌一种)和退化问题。构建了种质资源库,建立了良种扩繁和苗种生产技术体系,优质育珠蚌良种100%覆盖到全国珍珠主产区。 2、在产业中游方面,从理论和技术上再创新,实现了环境友好型优质珍珠蚌的养殖。一是在理论上探明了珍珠蚌食性及其与水质关系,颠覆了长期来人们错误认为珍珠蚌是污染水质的认知。根据食物链及能量流转原理,发明了(蚌-鱼)养殖→(鱼-水生植物)净化→(蚌-鱼)养殖循环养殖技术体系,创立了“一水两治(污染水域可通过蚌和滤水性鱼两次治水改善水质)、一蚌两用(珍珠蚌用于治水,也用于生产珍珠)”的新理念,研发及推广了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和标准8项,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污染水体的技术难题;二是探明了珍珠蚌主要病害病因与流行规律,掌握了防治方法,建立病害防控核心示范区2个,病害发生率从40%降低到15%,珠蚌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是揭示了影响和决定珍珠颜色的因素,进而在技术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珍珠定向育成的技术难题,定向培育了不同颜色的珍珠;同时珍珠蚌单产珍珠从22g/只增加到30g/只,9.0mm以上的大径粒无核珍珠率从45%提高到85%,优级珠从40%提高到60%;优质有核珍珠比例从5%提高到30%,成珠率由65%提高到90%,生产出了不定型珍珠、超大型无核珍珠、特大型有核珍珠,实现了环境友好型淡水珍珠蚌的健康养殖。 3、在产业下游方面,通过创新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突破了珍珠粉水溶性等技术难题,复配出3大系列12个珍珠保健新产品并面市,解决低等次珍珠出路和提高了珍珠(蚌)的附加值。 共获国家水产新品种1个,国家专利40件,研究论文110篇,专著1部。成果在全国所有淡水珍珠主产区全面应用。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达90万亩;直接新增产值15.69亿元、新增利润5.17亿元。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氮磷含量分别约为0.52mg/L、0.057mg/L,在新养殖模式下分别约为0.24mg/L、0.021mg/L,分别降低了53.8%和63.1%,养殖水体无异味和水华现象,实现了“零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主要完成人:洪一江(南昌大学)、杨品红(湖南文理学院)、刘其根(上海海洋大学)、闻海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张根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徐毛喜(抚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王文彬(湖南文理学院)、胡梦红(南昌大学)、丁文军(江西云卡思科技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江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