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江西日报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建设者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赣江鱼类生活特性,专门为鱼类洄游修建“生命通道”。 建通向“产房”的绿色通道 峡江水利枢纽位于赣江中游峡江县巴邱镇上游峡谷河段,目前,生活在坝址的鱼类主要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均属于洄游鱼类。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十种鱼类在赣江繁衍、栖息。每年4月至7月是鱼类繁殖季节,大量“四大家鱼”等洄游鱼类溯流而上,从鄱阳湖经南昌、丰城、新干,到达峡江以上的赣江中上游段产卵。此后,鱼卵随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形成特定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如何破解大坝阻隔江水自然流淌,造成赣江峡江段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影响鱼类生存繁衍条件的难题,成为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勘测设计工作的一个重点。 据介绍,综合各方因素,各方对赣江的水生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枢纽设计方案中加入鱼道设计方案,为“四大家鱼”、鳡鱼等鱼类打通“生命通道”,让珍贵鱼儿“越过”大坝,溯流而上,繁衍生息。 “为洄游性鱼类开辟鱼道,就像为它们打造了一条进入‘产房’的绿色通道。”水产专家形象地说。 为方便鱼类洄游通过大坝,在大坝下修建了一条900多米长的洄游通道。建设时,将水槽分成若干梯级,逐步降低水位差。 据介绍,项目组按主要过鱼种类的习性,结合工程地形条件及下游水位变化范围大等特点,采取“横隔板式”的竖缝式设计,既保证4月至7月底主要过鱼季节鱼类溯游繁衍需要,又兼顾其他季节过鱼需要。另外,隔板上的过鱼孔设计流速设计为0.7米/秒至1.2米/秒,可满足“四大家鱼”的上溯需求。鱼道底部适当加糙,则可降低底部流速,使一些游泳能力相对较弱的鱼类从容通过。 日均“接待”1252尾鱼 9月初,鱼道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据监测,自年9月10日至10月23日,监测到的过鱼种类主要包含鳜、大眼鳜、银鲴、鳊鱼、黄颡鱼等13种鱼。小鱼(鱼长20厘米以下)游出数量15217尾,中鱼(鱼长20厘米至50厘米)游出数量为15649尾,大鱼(鱼长50厘米以上)游出数量为1249尾,游出鱼数共32115尾;小鱼游入12616尾,中鱼游入9733尾,大鱼游入626尾,游入鱼数共22975尾。据统计,游入游出鱼数共计55090尾。其中,9月过小鱼24778尾,中鱼14241尾,大鱼1279尾,总计40298尾;10月过小鱼3055尾,中鱼11141尾,大鱼596尾,共14792尾。按日计算,每日过鱼1252尾。“从目前数据看,鱼道过鱼数量基数比较大,过鱼效果比较好。”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季节原因,在监测过程中,未见“四大家鱼”和鳡鱼等大型洄游性鱼类通过。专家表示,这与9月至10月不是“四大家鱼”的洄游期有关系。因此,“四大家鱼”和鳡鱼是否能适应通过鱼道上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同时,为达到保护和弥补作用,水利工程开建时,还设计渔业增殖站,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达到遏制赣江鱼类资源衰退的目的。今年,已在峡江水利枢纽附近进行了3次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四大家鱼”和鳡鱼等1500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