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盛产水稻、淡水鱼类等,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近年来,该市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金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每亩田产粮1000多斤,综合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万元,3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 一、坚持政策引领,推进“金稻渔”产业发展规模化 该市先后出台《“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实施意见》《 “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项目方案》《关于完善优化〈“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项目方案〉的通知》等,确立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在具备水源、耕地条件的重点圩区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四个一”试点,即建设一个稻渔种养生产基地,组建一个村集体经济体(公司或合作社),扶持一个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一批农户增收致富。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全市“金稻渔”特色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对建设面积100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每亩1200元的补助,开展“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建设,推进集中连片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带出更大效益。在政策扶持和典型带动下,全市新发展千亩以上“金稻渔”基地6个、100亩以上基地450多个,总面积达24万亩。涌现出一批“稻渔共生”特色示范村镇,如当涂县大陇镇,稻虾种养面积1.5万亩,年产小龙虾1800余吨,成为该镇继河蟹之后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主导产业;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全村83%的水稻田发展稻虾连作种养,全村84%的农户发展了“金稻鱼”产业,“金稻鱼”产业收益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5%。 二、坚持质量为本,推进“金稻渔”项目建设标准化 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该市详细规范了“金稻渔”项目的准入门槛,严守稻渔综合种养田块沟坑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比例红线,坚决杜绝稻田过度开挖开发等非粮化行为。组织市县水产、种植专家,聘请安农大、皖西学院等农技顾问,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生产模式和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减少和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肥药双减,种出“有机米”,养出“生态鱼”,创出“金稻渔”冠名的绿色食品系列品牌。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初步形成“一产种养融合、二产加工提升、三产消费带动”的“金稻渔”产业发展格局。和县筹资185万元,建设交易市场,全力打造集水稻种植、龙虾养殖、稻米烘干、稻米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龙虾稻米产业链。当涂县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以小龙虾食品加工为主题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含山县坚持发展“小龙虾+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成功举办三届龙虾美食音乐节,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 三、坚持利益共享,推进“金稻渔”收益分配多样化 2018年该市立足自身实际出台的《“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目的,详细规范了“金稻渔”项目的奖补办法、村集体和经营主体的持股比例、利益分配和带贫机制,方法方式灵活。例如: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当涂县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活动,采取“家庭农场+农户”融资入股的模式,推广10万亩“金稻渔”,亩均产龙虾180公斤(均价60元/公斤),亩产水稻500公斤(均价8元/公斤),每亩收益超万元,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含山县陶厂镇使用脱贫攻坚特色产业资金和贫困户小额信贷建设大渔滩“金稻渔”产业基地3000亩,采取“村现代农业公司+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运行,镇内10个行政村和3家经营主体参与经营,带动152名脱贫人口分红和务工就业每人年均收入2万元, 10个行政村每村每年可获取固定收益4-6万元。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和皂角村采取“抱团发展”模式,成立龙虾养殖协会,下辖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全村84%的农户参与,养殖规模突破20000亩,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和“线上销售”,年均综合效益7353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金稻渔”产业的兴旺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