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管理】9月水产养殖必知,这些病不得不防!

2016-8-29 11:21| 发布者: 鄱阳湖水产网| 查看: 997| 评论: 0

【管理】9月水产养殖必知,这些病不得不防!

2016-08-28 

9月渔事

9月份已进秋季,气温会有所下降,昼夜温差加大,但白天实际气温还是偏高。此时养殖水体载鱼量、投喂量进入全年最高峰,对一些水产养殖品种的生长和摄食有利,养殖对象也能得到较快较好的生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池塘水质老化、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旺盛、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容易诱发水生动物细菌性和寄生虫疾病。因此,广大养殖户在9月不应懈怠,要继续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预防病害发生。



9月份易发生的病害有哪些?


池塘养殖鱼类


池塘养殖鱼类在9月比较容易发生的病害是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等。重点关注区域为淡水、半咸水鱼类养殖区。


1.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异样疱疹病毒科、鲤病毒属、锦鲤疱疹病毒。锦鲤疱疹病毒主要感染锦鲤和鲤,其鱼苗、幼鱼、成鱼阶段均可感染,但幼鱼比成鱼更易感染。锦鲤疱疹病毒传染性强,水温22~28℃为发病高峰,发病并出现症状24~48小时后开始死亡, 2~4日内死亡率可迅速达到80%~100%。广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需重点防控。


2.“鳃出血”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发生对象为异育银鲫,发病水温为15~25℃。近几年该病在主养区江苏省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在河北、湖北、安徽等养殖区也有发生,呈现出多地蔓延的趋势。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鲫鱼主养区的养殖户要重点防控。


3.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25~28℃为流行高峰。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同时对草鱼“三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也需重点防控。


4.肠炎病:草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最易得该病。此病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两侧肿胀,肛门红肿外突并稍翻出,稍压腹部有血水流出。在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黏液,血脓充塞肠道。感染率与死亡率很高,养殖户要多加留意。




5.鮰类肠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该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在24~28℃,该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感染鱼体:一是经消化道感染,二是由体外感染神经系统引起炎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鮰鱼集中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引起的鱼类传染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的仔、幼鱼,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水温为8~15℃,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甘肃、青海等集中流水养殖区需重点关注。


7.指环虫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鲢、鳙、草鱼、鳗鱼、鳜鱼等,指环虫中多数种类的繁殖适温为20~25℃。大宗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防控,同时还要注意防控小瓜虫病、孢子虫病、车轮虫病等其他寄生虫病。


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


9月份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车轮虫病。刺激隐核虫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刺激隐核虫的最适发育水温25℃左右,夏、秋两季是该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台风过后,海区环境变化大,鱼体抵抗力差时更易暴发。福建、浙江等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沿海省份要重点防控。



南美白对虾


9月份易发生弧菌病。重点关注区域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区。


1.白斑综合征:以往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发病水温20~28℃。近年在江苏等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已确诊发生该病。沿海对虾主养区及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偷死病”:也称“偷死综合征”、肝胰腺坏死症。其病原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OIE参考实验室研究结果,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是该病的主要病原,另外还包括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黄头病毒等病原。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多由于投苗密度过大、饲料投喂过量、养殖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其他需要警惕的疾病


1.河蟹颤抖病:发生对象为河蟹,池塘、稻田、苇田、网围养殖河蟹均会发生,江苏、辽宁、安徽、湖北等河蟹养殖区需重点防范。


2.鳖腮腺炎病:发生对象为中华鳖,发病水温25~30℃,浙江、安徽、江西等中华鳖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其他病害如腐皮病、红底板病等也要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3.链球菌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罗非鱼,常于夏、秋两季发生,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高于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罗非鱼亲鱼及体重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近年来罗非鱼各主养区均不同程度暴发该病,广东、广西、海南等罗非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发病水温9~36℃,最适水温25~32℃。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鲫、鲂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过后水温仍在25℃以上时最为严重,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5.红腿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该病发生多与养殖环境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关,8-9月最常发生。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9月份哪些管理措施要做到位?


1.首先要密切关注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继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虽然进入9月份,但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仍处于高温期,不同的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上下水层对流加大,同时鱼的存池量也增大,随着投喂量、排泄物的增加使水中污染物积累,因此要特别注意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变化,防止养殖对象浮头甚至泛池,或造成氨氮、亚硝酸盐中毒。另外要注意补水,有条件的要加大换水量,同时开足增氧机,避免水体缺氧和水质恶化。注意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水质改良剂。如果是网箱养殖,因9月份温度适宜,藻类繁生,网衣的清洁度下降,网箱透水性减弱,箱内溶氧逐渐降低,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缺氧,养殖户对此应多加关注。同时有些地区的雨季还将持续,要防止上游杂质和有害生物污染养殖水体;而南方地区还要继续注意台风、暴雨等灾害影响。


2.进一步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强化疾病预防。


当水温处于20℃左右,适宜多数种类的寄生虫生长繁殖,而鱼体被寄生虫感染是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要注意观察,做到彻底灭虫,杜绝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可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实施,也可从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查询。


3.强化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或疑似发病地区引进苗种或亲鱼。


对已发病的池塘,监管部门要积极组织落实好对重大疫病隔离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怎样预防这些病害?


养殖鱼类烂鳃病、肠炎病


进入9月份天气凉爽,鱼类食欲增大,因此养殖户不能为了追求产量一味多投饵料,要严格控制投饵量,防止因投喂过量引发肠炎病。治疗细菌性疾病可先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同时配合中草药和维生素内服,效果更好。如治疗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可用氟苯尼考粉或中草药拌饵投喂,每千克鱼用量为10~15毫克,每日1次,连用3~5天,同时使用生石灰等对水体消毒。治疗鮰类肠败血症可内服氟苯尼考粉、三黄粉、维生素合剂,外泼洒生石灰等,并合理投饵,定期调节水质,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注意严重富营养化池塘水质的改善,防止引发烂鳃病。


指环虫病


注意对鱼类指环虫病的监测,发现养殖鱼发病后全池泼洒精制敌百虫粉,使池水终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0.18~0.45克。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措施


弧菌病:①泼洒含碘消毒剂,每月2次,以降低单位水体致病菌的含量,减少弧菌病的发病。②发病后可拌饵投喂氟苯尼考等药物。


对虾白斑综合征:通过定期换水、适量投喂、适时增氧、施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等措施调控好水质。另外,定期拌饲投喂大蒜素、维生素C,可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来源:科学养鱼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4-11-23 11: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