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罗非鱼、观赏鱼、中华花龟为主导的海南省该如何发展淡水苗种产业? ...

2017-4-11 21:39| 发布者: 鄱阳湖水产网| 查看: 960| 评论: 0


出处:水产前沿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2-26℃,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水性鱼类繁育时间早、周期长,可自然越冬,育种成本低,区域优势显著,为我国热带淡水鱼类育种最佳选地,其中罗非鱼、观赏鱼、中华花龟已发展成为热带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与市场营销

(1)罗非鱼:据统计海南省现有各类型大小罗非鱼育种企业近50家,其中省级罗非鱼良种场3家,总育种面积近7000亩;占地面积100亩以上的苗种企业过半,主要分布在文昌、定安、澄迈等市、县,年产鱼花量40亿尾以上。市场份额,海南省内30%,内陆占70%,早春、秋苗紧缺,夏季过剩是主要特点。销售方式方面,大企业产、销对接,其余主要依赖中介。

(2)观赏鱼:以台商观赏鱼企业为主体是产业的主要特点,主导品种为鹦鹉鱼,从事经营大、小企业近200家,热带观赏鱼基地面积约800亩,以生产大规格苗种为主,年均产量1亿尾以上,占全国年总产的80%。市场份额,省内占10%,内陆90%,产值4亿元左右;产、销对接占40%,中介占60%。

(3)中华花龟:又称斑龟、珍珠龟,具有适应性强,食性杂,饲料来源广,生长速度快,消费群体大等优势,是在中华鳖产业持续走下坡的困境下近年被认可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儋州、澄迈、文昌、屯昌等市、县,年产龟苗60万只以上,且发展势头速猛。销售省内市场占20%,内陆80%,销售方式,主要是产、销对接。

2、亲本来源

罗非鱼为外来水生物种,品种众多,引进我国养殖具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年普遍应用于生产的品种为吉富系列。中、大类型苗种企业较注重种源,引种渠道规范,与国外制种科研机构建立供求关系及国内保种科研部门提供制种亲本。生产的苗种生长速度快、个体规格均匀、价位高、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为引领企业。观赏鱼主要繁育的品种为从台湾引进的鹦鹉鱼(紫红火口×红魔鬼杂交的子一代),日本引进的锦鲤及南美引进的魟鱼等热带淡水品种,种质纯度及技术含量高,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中华花龟主要从海南本地野生种釆集、驯化并经多代筛选,具有明显的区域种源优势。

3、制种模式及技能水平

罗非鱼繁殖主要以池塘自然交配、人工捞苗为主,约占总制种面积的80%,其余为网箱自然交配、人工采卵、工厂化孵化。前者需投入劳力多、劳动强度高,操作技能相对易掌握;后者前期投入资金大,生产工艺要求高,但能节省劳力。苗种标粗成活率前者优于后者,主要投喂全价人工配合粉料。以水泥池大棚为主,约占总育种面积的80%,是观赏鱼育种的主要生产方式,其余为池塘15%、水族箱5%。以台商为经营主体,生产技术沿用传统的繁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龟、鳖类为池塘及水泥池中自然繁殖、人工采卵、室内孵化器孵化,传统性生产工艺明显。

4、行业监管与规范化生产

充分利用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平台,对实操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先后制定了省级罗非鱼,观赏鱼、龟、鳖类等繁育技术操作规范,完善了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苗种生产三项记录;加强了病害防治队伍建设,鱼药的监督管理,苗种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近几年的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经营者转变旧的生产观念,优化了生产模式,增强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先后成立了海南罗非鱼协会、海南省观赏鱼协会,海南龟、鳖协会、海南省鳗鱼协会等。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病害已上升为遏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淡水苗种繁育产业病害呈现多样、多发、耐药性的发展态势。罗非鱼链球菌疾病发病初期主要危害大规格个体,高温、高密度、低溶解氧为发病流行的条件。但近几年,进入4月中旬直至10月底均为高发期,不受水温、密度、个体规格限制,且对小规格苗种的危害加大。观赏鱼的白点病、龟类的红脖子病流行时间长,用药量增大,疗效差。其他常见的季节性病害也出现反季节、交叉感染等。

2、布局不合理,区域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淡水苗种繁育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是其主要的特点,罗非鱼占80%、观赏鱼95%、名特优品种60%。众所周知,海南各地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对育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南、北部地区,温差5℃以上。为此分布过度集中,其结果是苗种生产高峰期过于集中,市场过于集中,易出现供求矛盾,易造成环境污染,易发生疾病及病害的传播,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利用率低。

3、小作坊苗企逐年增加,制种亲本日渐退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苗种个体户近年来已发展成为较大的生产群体,其特点是分散、面积小、成本低、效益低。大多苗种企业受场地、资金、技术力量的限制,繁育亲本种质混杂,有的直接从养成池中挑选亲本,种质退化严重,亲本更新能力低,所生产的苗种抗病力低,养成个体规格参差不齐,耗料大。观赏鱼则表现在色彩显现不鲜艳、变导等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海南热带淡水品牌苗种的打造。

4、从业人员缺乏,流动性大,规范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低

淡水鱼类育种多为野外作业的人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待遇低,人员招聘难,尤其是专业人才已成为苗种企业的突出问题。大多数水产专业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以省级科研部门为就业首选,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学用不一致,转行率高。招聘的员工文化水平低,岗前培训时间短,实操技能低,规范化生产应用能力低。生产中人员流动大,队伍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三、建议与分析

随着《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育种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资金及各方投入的加大,为育种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笔者依据长期从事淡水鱼类科研、推广工作的经验,略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1、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及做实品牌

海南淡水鱼类育种产业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期过于集中,易造成市场供求矛盾。为此罗非鱼苗种产业发展规划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发展建设中部早春、秋苗产业带。从近年的苗种经营市场可见总产量均供大于求,应致力写好品牌苗种这篇文章,其措施一是做实大型企业品牌;二是扶持中型企业,进一步完善场地建设及种质更新;三是整合小作坊,优化管理,协助引种及提高质量生产意识;观赏鱼以海口周边为中心逐渐向中、南部伸延,结合国际旅游岛文化需求,发展以观赏、科研、休闲旅游一体化的观赏鱼产业圆。按区域统筹安排建设一批中华花龟苗种繁育基地,为产业快速发展打下扎实的物质基础。

2、做好引种选育,开发本地优势品种

海南淡水主导产业种质资源主要掌控在外资及台商企业,不利于提高良种良苗的覆盖率、品牌的创建。为破解主导品种生产企业制种亲本来源渠道不清,种质混杂现状,应加快建设省级原、良种保种选育科研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制种亲本的纯度。海南独特的区域优势决定了热带淡水野生经济品种资源具有丰富性、惟一性和珍稀性的特点,建设以政府渔业行政部门牵头,科研及企业参与的野生优质经济品种选育体系。在选育的种类上,着重于长臀鱼危、海南红鲌、光倒刺鲃(軍鱼)、大刺鳅、山端鳖等品种的开发保护,己开发的野生种攀鲈鱼制种亲本提纯复壮选育,全雌性技术、专用饲料配制等研究,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推动热带淡水育种产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层面发展。

3、规范企业生产,增强营销主动权

小作坊式苗企不断增加,对其监管不到位,竞争力脆弱,遏制了产业的良性发展。据此建议,一是倡导小作坊式苗企以片区为单位,优化组合,统一繁育标准及工艺流程;二是积极推动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建章立制,增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完善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积极营造产、销对接的市场环境,减少中间环节,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主导示范作用,构建有效的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大、中型苗企产、销对接力度;打造小类型企业内部营销队伍,培育市场,逐步改变随意性大、易受控制的市场局面,变被动为主动,从源头上杜绝市场的恶性竞争,促进苗种市场的良性循环。

4、探索育种产业新模式,提高病害防治能力

目前,生产作业方式单一,工艺陈旧,如罗非鱼的繁育方式多以池塘自然繁殖,人工捞苗为主,占用土地资源大,劳动强度高,产能低。观赏鱼及龟、鳖类等品种生产工艺均停留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水平。应加快转变观念,以大型企业为引领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微孔管增氧技术的应对、亲鱼网箱培育等新型技术。与此同时打造以育种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养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病害已成为遏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应加快进行战略性调整,扭转重产能轻病防局面,着重于病害防治队伍的建设,提高病害测报手段及覆盖面,强化引进种质的监管,检测、杜绝病源,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5-4-18 19: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