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季如何防治池塘养殖中的“水霉病”,速看!

2022-4-2 10:04| 发布者: 特种水产体系| 查看: 1572| 评论: 0


    水霉病”是早春最主要的“渔病”,每年的三月份是“水霉病”的高发期。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或白毛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是水霉或绵霉,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以水霉菌最为常见,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真菌病之一。

一、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二、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水霉病”主要在水温较低的时候易发病,于10~20℃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水中的游动孢子繁殖力减弱,不易感染。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损伤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菌游动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水霉菌寄生在鱼体表,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迅速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组织细胞缠绕黏附,使组织发炎、坏死。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水霉菌产生代谢产物能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随着水霉的生长,进一步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病鱼患处腐烂,继发细菌感染。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水霉菌的着生使鱼体的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水霉病”对水产养殖的危害非常大,一旦水霉菌感染鱼体,内菌丝深入肌肉治疗难度很大。大家都在治疗“水霉病”,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在治疗“水霉病”的时候,我也问过很多业内人士,“一个师傅一套法”每个人的说法和做法都不一样,治疗效果千差万别。

      大家治疗“水霉病”一般都是等有了死鱼才来找渔药店拿药治病,而渔药店都是拿“硫醚沙星”给大家回去浇一浇。其实,这样就有点不对了。一是治疗“水霉病”的时机不对,二是治疗“水霉病”的产品用法不对。可能大家见过“水霉病”,治过“水霉病”,但并不是很了解“水霉病”。有效防治“水霉病”需要了解“水霉病”发生的特点和影响“水霉病”发生的因素。

     (1)外伤口影响“水霉病”发生。当鱼、虾体表因捕鱼、运输、翻箱、注射疫苗等操作不慎导致机械损伤,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导致伤口,水霉菌的游动孢子侵入伤口导致“水霉病”发生。

    (2)温度是影响“水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水霉病”多发于晚冬和早春时节,当水温低于20℃时易发生此病,其繁殖适温为15~18℃,28℃时受到抑制。

    (3)水体pH影响“水霉病”的发生。水体pH=7.2时对水霉生长最佳,水霉孢子繁殖旺盛;pH为5.5以下时水霉的生长受到抑制。早春水体pH都不是很高,很适合水霉孢子的生长繁殖(数据来源网络)。“水霉病”发生需要的环境:低温、真菌和有损伤的寄主,以上这三条在投放鱼种时一般都具备。因此,“水霉病”从投放鱼种的那一刻它就发生了,当我们能看见因“水霉病”导致死鱼的时候,这已经是严重得不能再严重了。因此,“水霉病”的治疗,是从投放鱼种那一刻开始。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渔病的“预防”才是真正的“治疗”渔病的开始。水产养殖


三、防治“水霉病”的药物选择

    (1)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种以合成大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制剂。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组成。

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对真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

    (2)水杨酸: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

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水杨酸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穿透角质层,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3)五倍子末: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于蚜虫穿生而形成。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

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唯一治疗“水霉病”药物,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g/m3。


四、预防管理

    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1)在放苗前彻底清塘消毒。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加水后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消毒等。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3)适当肥水培藻,使有益藻竞争性减少水体中水霉菌孢子的生长;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

   (4)在晚秋时节或越冬前做好杀虫,减少寄生虫导致的鱼体受伤可减少水霉孢子着生。

   (5)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拉网捕鱼、放苗、注射疫苗等操作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6)水温低于10℃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7)放苗时,用1%~1.5%的盐水浸浴鱼体消毒。

   (8)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

 (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2)鱼巢(棕榈皮做的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对鱼巢(聚草、金鱼藻等做的鱼巢)进行消毒。

(3)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4)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5)鱼巢上黏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后再进一步危及健康的鱼卵。


五、治疗方法

      首先要把握住治疗“水霉病”的时机。当鱼种投放2-3天就要及时使用相关的产品“预防”水霉病,不要等到你都能看到水霉,甚至是死鱼了,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其次是联合用药才能有更好的效果。用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点。单独使用“硫醚沙星”治疗水霉病一般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这药没什么效果”,都用了几天、好几遍了还有“水霉病”。

其实,治疗“水霉病”需要联合用药,要在不同的环境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水霉病”的产品。特别是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消毒杀菌一起治疗,或内服抗菌药物防治细菌继发性感染。

(1)刚开始的可以使用“硫醚沙星”;

(2)长白毛的要先选择“鳃肤康”(水杨酸)+“真菌红克”;

(3)要用五倍子末+碘对损伤的鱼体进行修复。

信息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4-11-23 07: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