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讨黑斑蛙人工养殖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从了解它的自然生态习性和生理结构特点开始 ...

2020-7-31 11:09| 发布者: 鄱阳湖水产网| 查看: 1067| 评论: 0

出处:桑普生化 作者:孔圣超 水产养殖网 2020-03-12 20:59:00

近段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开始全民深化,作为人工养殖的黑斑蛙恰好处于这个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这个传统且成熟的养殖品种的未来发展引发行内从业者的强烈关注。在此,同大家从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分享关于黑斑蛙的部分自然生态习性和生理结构特点,意在让更多的行业从业者和普通消费者对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有一个科学的全新认识,为未来黑斑蛙的科学养殖之路探索更多的立足点。

一、黑斑蛙的简介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俗称青蛙、田鸡。隶属于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是中国大陆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黑斑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要经历受精卵期、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成蛙期5个阶段。一般蝌蚪期和变态期的过程要经历40-50天,而后才开始逐渐变成幼蛙上岸摄食。根据黑斑蛙不同的生长阶段,全价配合饲料的物理形态和营养需求有所区别。黑斑蛙肌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经济两栖动物之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关于蝌蚪期的进一步分期:
※有外鳃的蝌蚪  (蝌蚪前期)
※外鳃消失的蝌蚪(蝌蚪前期)
※长出后肢的蝌蚪(蝌蚪后期)
※长出四肢的蝌蚪(蝌蚪后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目前,黑斑蛙的年产量在18万吨左右,经济产值高达80亿元,是一个较大的农业水产养殖产业。初步估计其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10万余人,其中专业养殖户的数量估计就达到3万户以上,养殖区域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特别集中在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从1995年养殖户刘春军被授权第一张黑斑蛙驯养许可证开始,黑斑蛙的人工驯化养殖的历史差不多已经经历了25个年头。近些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和饲料营养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工养殖黑斑蛙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黑斑蛙的产量稳步上升,黑斑蛙作为优质食材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众消费,同时,黑斑蛙养殖产量的提升也为很多医药行业和生物行业提供了充足的生物材料。目前,黑斑蛙的人工苗种已经经过了10代左右的人工繁育和筛选,品种的优化工作一直在开展,同时养殖的管理和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也都实施标准化、可视化、可控化、可追溯化的模式,进一步保障养殖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公共健康卫生安全。

二、黑斑蛙的自然食性

黑斑蛙的蝌蚪时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来源,变态上岸时期一般在3天左右,此时期停止投喂,蛙主要以尾柄的营养为內源营养,待大部分上岸后开始投喂饲料。

变态后的黑斑蛙(幼蛙和成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喜好夜间活动,主要活动区域在水边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中。黑斑蛙是杂食性动物,解剖野生黑斑蛙可发现,植物性食物大约占食谱的7%,而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

三、关于黑斑蛙的肌肉常规营养分析与对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黑斑蛙肌肉含有17 种常见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7 种,半必 需 氨 基 酸(HEAA)2 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8 种。黑斑蛙肌肉中含量最高的氨 基 酸 为 谷 氨 酸 (15.04%), 其 次 是 天 冬 氨 酸(8.53%)、赖氨酸(7.87%)和亮氨酸(6.26%),含量最低的为胱氨酸(0.21%)。黑斑蛙肌肉氨基酸总量为 80.99%, 高于虎纹蛙 (73.32%), 低于牛蛙(90.01%)。(何志刚等,2018)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矿物质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常量元素中 K 含量最高,达到3915mg/kg,其次为 Na 和 Mg;微量元素中 Fe 含量最高,为 4.60 mg/kg,其次为 Zn、Al 和 Se。微量元素参与多种酶活性中心的构成,对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及免疫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何志刚等,2018)

四、黑斑蛙的发育过程及相匹配的产品类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黑斑蛙重要组织器官的解剖学观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 黑斑蛙消化系统的特点--胃(李朝波等,2008)
※ 黑斑蛙的胃已经具有陆生动物胃壁的 4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黏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和外膜。

※ 其胃壁的皱襞、胃小凹以及微绒毛都增大了胃消化吸收的面积。胃壁中大量的胃腺提示胃是主要的消化器官。

※ 胃腺中的嗜碱性细胞类似于高等陆生动物的主细胞 ,而胃腺中的嗜酸性细胞类似于高等陆生动物的壁细胞 。至于黑斑蛙胃腺中嗜碱性腺细胞能否分泌胃蛋白酶原以及嗜酸性腺细胞能否分泌盐酸还有待研究。

2. 黑斑蛙消化系统的特点--肠道(李朝波等,2008)
※ 黑斑蛙的肠道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其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隶属于小肠。

※ 肠腺的分泌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有着重要作用,而黑斑蛙的小肠中没有肠腺的存在,只有发达的肠绒毛,说明黑斑蛙的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部位,而对食物的消化关键还在胃。

※ 小肠壁中初级淋巴小结的出现,表明小肠不仅是消化器官,同时也是免疫器官。

3. 黑斑蛙消化酶的特点--淀粉酶(张盛周等,2009)
※ 黑斑蛙消化道各段均具淀粉酶活力,肠道各段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食道和胃,表明黑斑蛙对淀粉类物质消化的主要部位是肠道,这与多数有胃鱼类和爬行类的中华鳖相一致。

※ 黑斑蛙消化道蛋白酶的活力主要分布在胃和前肠,脂肪酶活力主要在中肠。

※ 根据黑斑蛙消化酶的活力分布特点,在制作蛙类人工饲料时,如能做到蛋白质性成分在饲料颗粒的外围,淀粉和脂肪性成分在饲料颗粒的中心,将有助于提高蛙类对饲料的消化率。

4. 黑斑蛙消化酶的特点--淀粉酶(张盛周等,2009)
※ 黑斑蛙胃和肠道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7.4和8.0,而胃和肠道的生理pH值分别为2.0-6.5和7.0-8.5,可见黑斑蛙胃内环境不适于淀粉酶活力的发挥,肠道生理pH值与该部位淀粉酶的最适pH值趋于一致。

※ 盐度是水生动物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其可通过影响动物消化道中消化酶的活性来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NaCl对黑斑蛙的淀粉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配制黑斑蛙人工全价饲料时,可以添加一定量的NaCl。

5. 黑斑蛙消化酶的特点--脂肪酶(张盛周等,2008)
※ 黑斑蛙消化道不同部位脂肪酶的活力大小依次为中肠 >后肠>前肠>胃 >食道, 肠道各段脂肪酶的活力显著高于胃和食道(P <0.05),表明黑斑蛙对脂类的消化主要是在肠道。


(本文已被浏览 5342 次)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5-1-10 17:54

返回顶部